近期,全国31省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发布,各地总结2024年的发展成绩,并发布2025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。这其中能源领域普遍涉及到了新能源、抽水蓄能、新型能源体系、煤电项目等关键词。本网不完全统计整理如下。
山西
2025年,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。高质量完成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五年建设任务,加快优势转化、动能转换。推进“五大基地”建设。开展煤矿“四个一批”,新建智能化煤矿130座。持续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。抓好煤电项目建设,完成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600万千瓦。
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建设,推动氢能、氨能、甲醇全产业链发展,高效开发利用地热能,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%以上。推进新型储能、抽水蓄能、虚拟电厂建设,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。实施中煤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。促进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。
做好“绿色能源+”和绿电文章。用好绿电外送量全国第一优势,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,大力发展煤机装备、风电装备、光伏组件等装备制造业,加快发展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低空经济、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前瞻布局量子科技、生物制造、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。推动钢铁、焦化、有色等传统产业产品迭代升级。
内蒙古
2025年,巩固好新能源产业领先地位。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沙戈荒大基地和蒙西至京津冀、库布其至上海、腾格里至江西、乌兰布和至京津冀鲁外送通道建设,力争新增并网4000万千瓦、发电量超3000亿度。另一方面要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,大力推动消纳场景应用,确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%以上。
重点抓好五件事: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储能,开工建设阿拉善新远景等35个新型储能项目,力争新开工装机1000万千瓦、新投产600万千瓦。二是加大绿电替代,带动铁合金、钢铁、铜、铝、锂等新型合金材料产业绿色转型,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高载能产业集聚区。三是加快推进绿电变绿氢绿氨绿醇,打造氢能产业先行区,建设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、赤峰至锦州港至上海绿氢走廊,开展锡林郭勒至曹妃甸输氢管道前期工作,支持盟市建设绿色氢氨醇、氢能应用基地。四是坚持风光氢储全链条发展,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,聚焦发电机、变流器、逆变器、系统集装箱等核心零部件,重点实施113个延链补链项目,力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。五是做好新能源运维服务业,创新发展技术咨询、智能维护、自动化监测诊断等业务,提高运维效率,打造高端服务品牌。
现代煤化工要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、先进碳材料、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产品技术开发应用,推动煤化工与绿电、绿氢等耦合发展,高水平建设鄂尔多斯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区,加快推进国能煤制油、宝丰煤制烯烃、久泰新材料等项目建设,力争煤化工产业链产值稳定在千亿元以上。
陕西
2025年,持续稳煤扩油增气,加快杨家坪、可可盖等煤矿建设,推动榆林和延安气田挖潜扩能、宜黄区块增储上产,力争全年原煤产量8亿吨,天然气产量370亿方。加快陕煤煤炭分质利用、环氧树脂一期等项目建设,50万吨甲醇制乙醇项目建成投产。提升电力调储能力,建成榆能西南70万千瓦热电项目,外送电量1000亿千瓦时。能源工业增长6.5%以上。
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稳步开展能效提标升级、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行动,建设零碳园区,扩大绿电交易规模。实施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用能预算管理,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减排交易。推进绿色工厂、绿色矿山、绿色建筑发展,营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。
新疆
2025年,以油气生产加工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、新型电力系统、绿色矿业及加工、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牵引,推动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,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。建立央地、兵地油气勘探开发合作机制,加大准噶尔、塔里木、吐哈三大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实现油气增储上产。积极推进准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、哈密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与产业化示范区建设,全力打造国家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。
进一步完善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,巩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成果,加快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建设,大力发展沙产业,稳步推进煤田火区治理,切实保护煤炭资源安全和周边城镇生态安全。统筹节水蓄水调水增水,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,加快浅层咸水开发利用,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。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,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。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。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,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,实施生物多样化保护重大工程,让新疆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。
贵州
2025年,建成投产煤矿20处,调度原煤产量1.8亿吨。加快建设水城电厂、大湾低热值煤电厂、织金平远电厂等,持续推进贵阳、黔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加强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,推动清洁电力入黔和省间电力互济,电力装机容量达9700万千瓦,发电量达2700亿千瓦时。加快推进11个煤层气、5个页岩气项目建设,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5.2亿立方米。加快“电动贵州”建设。
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。加快煤电、有色、化工、钢铁等行业改造升级,坚决遏制“两高一低”项目盲目发展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。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,加快推进贵阳、毕节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。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。推行绿色办公、绿色出行、绿色消费。
山东
2025年,突出抓好清洁能源体系建设。开工招远一期、石岛湾核电2号机组,争取获批海阳三期、莱阳一期等核电项目;开工半岛北等海上风电项目,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2000万千瓦。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机制,推动枣庄山亭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抓好中能建泰安压缩空气、滨州北海电化学等储能项目。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。加快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,推动建立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。支持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。
河南
2025年,建成信阳五岳、开工济源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,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800个。
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,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绿电直供。
甘肃
2025年,全面推动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。开工建设安家庄、唐家河、新柏、马福川、毛家川煤矿。煤炭产量超7000万吨、原油产量达1250万吨以上。
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,力争新能源并网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。建成投运陇电入鲁工程,加快推进陇电入浙工程,开工建设陇电入川工程。建成常乐电厂扩建等540万千瓦内用煤电项目。积极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、微电网、绿电园区等模式,推进绿电制氢产业化发展,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产业基地。
宁夏
2025年,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三年行动,依托西煤东运、西电东送、西气东输等重要节点,统筹做好“水地煤油气风光电氢硅”十篇大文章。加大新一轮找矿力度,加快近两年挂牌出让的14个探(采)矿权项目建设进度。实施资源能源增产计划,力争原油、炼油、天然气、煤层气产量增储上产。
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,科学统筹新能源开发与火电、电网、储能、消纳、效益和地方利益等方面关系。实现新增煤炭产能800万吨、火电装机130万千瓦、风电光伏装机2060万千瓦、储能60万千瓦目标。新建宁夏电网7个750千伏输变电工程,外送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。
投资250亿元建设现代煤化工、硅基、铝锰基、大数据算力等4个绿电园区。制定实施硅基产业发展计划,利用硅石储量全国第一优势,推动硅基产业转型升级。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计划,加快建设绿氢生产和应用基地,尽快把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发展优势。
黑龙江
2025年,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,落实国家节水行动。扎实开展开发区土地利用清查整治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大力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、供热、灵活性改造“三改联动”,加快煤矿智能改造。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开展新能源产消一体化、“绿电直供”等试点,推动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。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换,完成重点单位碳排放核查复查,完善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,打造龙江“绿碳品牌”,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。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。
辽宁
2025年,加快5G、数据、充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。
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。坚持源网荷储协调发展,有序开发风、光等清洁能源,加快推进徐大堡核电、庄河核电一期、华电铁岭绿色氨醇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,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技术,支持氢能产业加快发展,加快打造清洁能源强省。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。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设定“绿色标尺”。
吉林
2025年,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。产业投资超过1300亿元,新能源装机600万千瓦以上。开展老旧风机改造,“以大换小”新增500兆瓦以上。深化“绿电+消纳”模式创新,加快绿能产业园区建设,增量配电网从“建网”向“强网”演化。最大程度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,提升企业竞争力。推动绿氢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形成集群优势,开工建设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等5个以上装备制造项目,吉电股份大安一期、上海电气绿色甲醇等项目如期竣工投产。
云南
2025年,推进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试点,开工、投产新能源项目各1600万千瓦以上,加快旭龙、古水等大型水电站和690万千瓦火电项目建设,供应电煤3000万吨以上,核准在建抽水蓄能800万千瓦以上,建成新型储能200万千瓦以上,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。
浙江
2025年,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“千项万亿”工程。安排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,完成年度投资1万亿元以上。
扎实做好能源保供稳价。新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,其中绿色能源占比60%以上。加强能源运行调度,力争全省工商业电价较上年下降3分/千瓦时以上,供浙气源综合价格下降3-5分/立方米。
推进绿色低碳发展。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,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,腾出存量用能空间500万吨标准煤以上。
福建
2025年,抓紧项目建设,实施省重点项目1550个左右、年度计划投资77150亿元。
要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倍努力:控总量,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;减存量,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;优增量,尽快实现制造业企业100%使用清洁和绿色电力。
广东
2025年,完善绿电市场交易机制。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建设一批零碳园区。新增电源装机3000万千瓦。开工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二期,推进廉江核电、陆丰核电等建设。加快梅州二期、云浮水源山等一批抽水蓄能项目建设。开工建设阳江三山岛、湛江徐闻东、汕尾红海湾等海上风电项目。推进粤藏直流等电网项目核准建设。
广西
2025年,推动“云电送桂”、“青电入桂”,优化电网网架结构,推进白龙核电一期、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等项目。
完善农村电网、通信和快递设施,实现智慧广电固边全覆盖。
青海
2025年,要高效建设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分基地,开工德令哈火电等支撑电源,推动200万千瓦风电全容量并网,加快建设哇让、同德、南山口、德令哈4座抽水蓄能电站,新型储能超500万千瓦,清洁能源装机突破8200万千瓦。
河北
2025年,进一步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、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。依托疏解央企打造创新链产业链。
以更高标准加快绿色低碳发展。建设新型能源强省。抓好抽水蓄能项目,协同布局新型储能项目,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,新增风电光伏并网装机1300万千瓦以上。发展绿色低碳产业。拓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成效,选树一批领跑企业。培育壮大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。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
北京
2025年,完善新能源调入、消纳和调控措施,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。加快建筑低碳发展,完成3800万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。
江苏
2025年,全年交通、水利、能源、市政领域投资分别达2300亿元、600亿元、1700亿元、1400亿元。
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加快能源、矿产、种业等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,推动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更好发挥科技创新、产业控制、安全支撑作用。
大力发展海洋经济,加快沿江沿海港口转型发展,推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、海洋清洁能源等加快形成领先优势,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、渔港经济区建设。
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实施绿电进江苏、进企业、进园区工程,开展企业绿电直连试点,提高绿电就近就地消纳能力。
四川
2025年,统筹推进产业、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,加快钢铁、水泥、煤电、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。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,发展绿色低碳建筑。
加强“三江”水电基地风电光伏开发和送出电力线路建设,支持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就地布局“绿电+算力+产业”园区。加快云端网一体推进、存算电协同布局,支持工业园区等率先发展绿色微电网,高效运行并持续迭代升级全省统一的算力调度服务平台。
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,用好省间电力现货市场,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和虚拟电厂规范运营机制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全绿电产业园试点。
安徽
2025年,加快绿色低碳发展。全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,鼓励购买绿证、使用绿电。建成投运支撑性电源装机496万千瓦,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0万千瓦以上。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,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,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。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,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。全面运行“双碳”管理一体化平台,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开展碳足迹核算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鼓励绿色出行、绿色消费。
江西
2025年,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加强煤电油气供应保障。建成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。
湖北
2025年,深化煤电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,加快省级天然气管网“一张网、一个价”。
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,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,加快推进“宁电入湘”“疆电入湘”、湘粤“背靠背”联网工程,“三区三厅”力争建成运营。